加强县级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0-06-12     11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县级国有资产是我国基层政府的“家底”,在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国计民生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守护管理好县级国有资产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引入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发挥县级国有资源的带动作用,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公信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轨,县级国有资产的管理逐步显现出体制机制不健全、国有资本投入缺乏前瞻性、总体使用效用不高的问题。

1. 资产形成种类繁多,管理措施跟不上。按照县级资产形成方式或者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按照《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发行政府债券资金用于项目支出,形成了数目庞大的优质资产。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利用财政资金采购的货物、工程等也势必形成国有资产。三是年初预算安排的资本性支出项目。每一年,县级也会根据财力的大小,安排一定量的政府重点项目或者民生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也会增加县级政府的国有资产。四是单位自有资金或者其他调拨类形成的资产。实行财政零补助管理的事业单位,部分资金来源于事业经营性收入或者

其他收入,也成为资产形成的途径之一。此外,还有上级直接调拨的国有资产,等等。五是国有资本投入形成的资产。六是金融和自然资源资产。

这些资产的增加,有效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于资产的重视程度不高。近年来,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可用财力有限,因此,目光更多集中于资金支出进度、采购方式等方面,对于资产的形成、标准等却缺乏统筹考虑,以至于资产建成后管理不到位,浪费严重。二是制度衔接跟不上。每一种资金,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由不同的部门监督管理。然而,对于形成的资产管理却缺乏行之有效的衔接方式,多批次、多种类的资金调研检查,却极少覆盖资产,既缺乏全面性又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如利用债券资金、政府采购、罚没物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几个部门之间如何衔接,各单位企业如何管理等。出于资金考虑由多个部门监管,而资产的衔接最终落到使用资金的单位,造成监管的弱化,严重制约着国资管理的高效性。

2. 资产使用处置配置等环节制约性不强,浪费严重。资产管理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年限,这是资产使用配置处置最关键因素。而目前,县级与上级同步只出台了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及家具配置标准,而其他资产使用年限,则分别依靠于相关部门的专项制度办法。这就造成了财政部门、行政事业部门按照权限进行资产处置审批的时候,需要拟处置单位提供达到资产使用年限的依据,而受困于各业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或理解不到位,执行难度大。

另外,一些维护较好的资产特别是贵重资产在使用年限达到以后,还能继续使用的,应该倡导继续使用,节约财政资金降低资源消耗。那么,这种资产何时报废,以何种参数作为报废或者处置依据就成了制度上的空白。以工具车为例,县级的资产年限和交警的强制报废年限有一定的时间差,达到县级的年限后如果还能继续使用应该继续使用,那么处置的参数的

选择,是以发动机系数为参考,还是修理费为依据来判断不好确定。

3. 资本投入缺乏市场调研,精准度不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投入应该符合县级政府及上级确定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投入方向。然而县级政府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找准市场需求、达到供需平衡上调研程度不深,宏观控制力不强,国有资本投入精准度不够。近年来,县级国有企业的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不再单纯执行政府融资职能,逐步与政府行政管理脱钩。然而在对接市场上,仍然存在管理行政化、主体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薄弱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准确融入市场、提升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

建立健全国资管理的绩效性思考

国有资产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管理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县级国有资产管理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科学管控,全面管理,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国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 探索建立联防联控的指挥管理体系。联防,是建立各部门统一协调的机制,避免政出多门,资金与资产有序管理,无缝对接,坚决堵住制度管理的漏洞。联控,是人大、纪检、审计、财政、国资委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制度约束,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按照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加大处置力度,清除滋生国资违法违规事件的温床。统筹建立联合监督评价体系,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考核范围,资本运行列入国有企业绩效目标。定期组织国有资产联席会议,协商国有资产管理的风险及应急处置机制,着力“三重一大”事项,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开展国有资产联合监督检查,综合评价国有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建立国有资产违法违规处置、使用问责

负面清单。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指导。

2. 摸索建立资产管理的绩效目标和项目数据库。一是统筹各部门资产使用年限公开公示。从 2019 1 1 日起,政府会计增加“累计折旧”科目,资产使用年限将直接影响原值和净值。因此,应探索建立“年限两个公开”,一个是县级各类国有资产年限公开,便于人民群众和部门单位了解使用国有资产;另一个是部门预算也应同步公开资产存量、使用年限及累计折旧,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做到更加透明化。二是研究建立资产管理绩效指标。资产的绩效管理应涵盖配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资产的配置,绩效设置要体现在部门预算中,标明资产存量、配置的理由和参数,根据部门职责和预算项目科学设置绩效指标,与绩效预算相衔接。资产的使用,应研究中期评估机制。可采用“累计折旧评估”与“实物折损度评估”相结合的办法。“累计折旧评估”是根据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科学依据资产使用年限,判断资产损耗度,从而体现在账面价值的一种方法。引入“实物折损度评估”是因为一些资产不会受年限的使用而变得价值折损,比如受全国房地产供需和市场变化影响,房产反而会有一定的升值。可按照一定期限,对大型贵重类资产进行实物评估和盘点,判断折损情况。实物评估是对累计评估的一种有效补充,实质重于形式,是做到账实相符的重要支撑。资产的处置,除了考虑资产年限、意外损耗等因素外,还应该根据资产本身存在的关键因素、环保达标、安全系数等具体设立绩效指标。例如工具车达到使用年限后,尚能继续使用,加入行驶里程、尾气环保、发动机转数及寿命等考量,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处置,或者说采取公开拍卖还是报废毁损等方式处理,或许显得更为明朗些。三是建立完善资产项目库管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资产项目库,将地方政府债券、政府采购等方式形成的资产,集中纳入项目库管理,推进信息共用共享机制,实现资金、资产同步管理的目标。

3. 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健全和完善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改革目前分散监管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统一国资监管制度和规则,有效整合资源要素,推进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加快推进党政部门与所办企业脱钩,实行县级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集

中统一全覆盖监管,国有资本做大做优做强。完善国有资本进退机制,提高县级配置资源效率,打破保护主义壁垒,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开展多层次的国企调研,深入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优惠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与市场对接,研制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激励创新创业,使技术走进来,产品走出去,让国企更具活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资本注入,要减少行政干预,深入论证开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着力调查研究,项目开工既要保证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社会效益,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效缓解县级财力不足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精准扶贫、生态保护、风险防范、京津冀一体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