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工作

2020-06-12     17阅读


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资产的需求势必会不断地增长,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资产配置管理是资产管理的源头,资产配置的合理与否,对资产后续的使用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特别是在资产配置管理方面。财政部令第 36 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定中,对资产配置管理都有专门的配置管理规定和要求。

为不断强化新增资产管理要求,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从 2010 年起,财政部开始启动实施新增资产预算编制工作。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行政单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从 2011 年度开始编制新增资产预算,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资金购置车辆、单价 200 万元及以上的大型设备的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必须编制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之后,财政部又逐步扩大了新增资产的编报范围和标准,将房屋土地出租纳入新增资产预算,同时将大型设备支出预算标准调整到 50 万元。可以看出,对新增资产预算的管理要求逐步从严。

 2017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全面规范的国务院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加强人大和全社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并明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重点包括资产配置。

201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中指出,应当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对资产配置提出的明确要求,既要符合事业发展和履行职能的需要,又要与存量资产管理相结合,对增量资产的配置予以明确规范,秉承了厉行节约的一贯精神。

2018 年,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办法〉的通知》,对新增资产配置管理提出专项管理要求,从资产配置标准、资产配置需求和合理性、资产配置渠道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并首次提出了违反资产配置管理的监督管理要求。办法指出申请新增资产应符合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履行职能需要或资产处置后需要更新两点要求,特别强调缺乏配置标准或与标准不一致的项目,要对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详细说明资产配置的依据和理由。可以说是对资产配置管理从严管理和审核,防止出现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等情形,最大程度地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造成浪费。

2018 10 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 2017 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更好服务于高效履职和风险防范”。特别指出“事业单位要更加注重资产配置合理性,确保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不打折扣”。由此可见资产配置管理的重要性。

综上可以看出,资产配置确是资产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机制,能够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利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升事业单位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更加合理地按需合理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能够更好地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

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在资产配置管理方面的要求不断深化,各项制度管理规范不断严格,相关单位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但资产配置管理方面还是存在规模控制不够、重视程度不足、管理力量不足、信息统计不全、政策执行不力、监督管理不严等问题。

 1. 根据《国务院关于 2017 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 2018 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截至 2017 年底,全国事业单位资产(行政事业资产)的存量规模达到了21.1万亿元,其中中央事业单位资产总额 3.5 万亿元。截至 2018 年底,两项数据字分别达到了 33.5 万亿元和 3.9 万亿元,分别增长了 59% 11%。存量资产的大幅上涨,一方面说明了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影射出了存量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共享力度不够等问题,新增资产配置与存量资产结合仍需不断加强,新增资产规模仍需更好的控制。

2. 从国家审计署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公告结果和实际工作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看,资产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仍不少。主要表现在超标准和范围购置通用办公设备和家具,求新求大求全购置设备,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重复购置资产,形成账外资产等。究其根源,其中管理意识不足和管理认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厉行节约认识不足,个人拥有意愿强烈,新增资产未按照规定履行批准程序。

3. 我国约有126万个事业单位,涉及4000多万的事业单位人员,全国事业单位资产 23.4 万亿元。从《国务院关于 2018 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反映情况看,2018 年,大部分主管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专职管理人员,为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这一方面说明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逐步予以重视,但从另一方面也影射出之前的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明显不足。从实际工作看,资产管理队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仍需提高。

4. 存量资产使用情况仍不够细化和清晰。近些年,通过不断完善资产报表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清产核资等方式,资产“家底”已经摸清,但对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情况仍不够清晰。在此情况下,如果资产管理主观意愿不强,在全员加强资产管理意识仍有待提高的形势下,不利于资产共享共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新增资产配置如不考虑存量资产使用效率因素,也会出现偏差。

5. 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监督管理仍需进一步严格。财政部大力推行资产预算和部门预算相结合,通过填报单位存量资产和年度新增资产预算,控制新增资产数量,可以说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很多新增资产需求是在项目立项时提出和审核,要在此环节加大审核力度,避免重复购置和低效购置。同时,要加快研究建立资产使用结果的考核和利用,发挥后监督的作用。

做好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的建议

牢固建立各管理层级的资产配置管理意识。除单位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资产配置管理外,还要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认识,要牢固树立资产国家所有、单位占用使用的理念。所有资产均应由单位统一管理,统筹安排,要消除单位内设机构的“责任田”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监督管理。资产配置监督要发挥单位和社会的合力,通过单位财务、资产和审计共同监管,同时利用信息公开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以利从财务和资产配置预算、资产使用效率、政府采购的合规性、财务管理是否入账等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将资产配置理念实施落到实处。

进一步扩大新增资产预算的审核力度。建立健全存量资产信息库,加大新增资产的审核力度,结合单位实际需求和存量资产使用情况,避免重复和低效购置。可考虑将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端口前移,即在项目立项时明确新增资产预算的审核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和更符合实际需求。

建立分类分级资产配置管理标准。结合财政部出台的《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结合不同业务领域的工作实际,进一步推进资产配置标准建设。能够制定通用配置标准的必须制定,难以统一的,可考虑通过缩小领域范围设定配置标准。

建立优化资产共享机制和调剂使用管理机制。通过拓展社会租赁服务,以租代购,降低购置成本;通过将共享支出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双向激励机制,提高供需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设立闲置设备调剂使用管理平台,加大闲置设备的再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购置。

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提升资产配置的准确性。大力推进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对于资产使用绩效低下的,要严格控制其新增资产的配置,甚至可以考虑设立奖惩机制。同时,利用资产绩效评价,推进闲置资产的共享和调剂使用。

建立完善的审查和审批管理制度。要严格审核资产的出租出借使用以及事业单位租赁房屋土地等。事业单位应优先利用好本单位的资产,对出租出借规模较大的,要严格控制其相关资产的新增,以及相关资产的新增租赁。

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除明晰资产数量和价值量外,对价值量较大的资产还应进一步充实资产使用率指标。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资产信息平台,并逐步探索不同平台间的信息贯通或共享,以更有利于提升资产配置管理。